写完结论,政策建议却总是显得空洞、泛泛而谈?问题在于你的建议缺少了“可行性”维度。完美的呼应是结论与可行建议的闭环。
核心思路: 你的结论揭示了“是什么”和“为什么”,而政策建议必须回答“谁来做”和“怎么做”。将结论中的问题,转化为具有明确执行主体和操作路径的具体方案,才是真正的高级呼应。
实战案例:
论文结论: 研究发现,某地区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严重(是什么),根源在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创新机制(为什么)。
空洞的建议(错误示范): “应避免同质化”、“要鼓励创新”。(谁来做?怎么做?)
完美呼应的建议(正确示范):
对地方政府(明确主体): 牵头制定区域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规划(做什么),设立“乡村旅游创新基金”对特色项目进行奖励和孵化(怎么做)。
对行业协会(明确主体): 组织定期的品牌建设和文创产品开发培训(怎么做),帮助农户提升经营能力。
对经营主体(明确主体): 鼓励利用本地非遗、农产等独特资源(怎么做),开发“一村一品”的体验式项目。
点睛之笔: 在写建议时,多问自己一句:“这个建议该由哪个部门或谁来执行?他们具体可以采取什么措施?” 让每一个建议都“名花有主”,有路可循,这样的建议才能从纸面走向现实,与你的结论形成强力呼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