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论文查重流程中,表格内容会被纳入检测范围,这一点需要学生重点关注。
一、表格内容被查重的核心原理
查重系统的核心目标是验证论文原创性,排查抄袭行为。对这类系统而言,论文中的文字、图片、表格等所有内容,均属于检测对象。其运作逻辑通常是:先将论文转化为数字化文本,再通过文本相似性比对算法,与全球范围内已收录的文献数据库进行匹配。由于表格是论文整体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然会被纳入查重范畴。
例如,若两篇论文的表格在数据、结构或文字说明上存在较高相似度,查重系统就可能判定存在抄袭嫌疑。在学术领域,抄袭是严令禁止的行为,为维护学术公平与严谨性,表格内容必须参与查重,以保障论文原创性。像 PaperPass 等常用查重工具,均是依据这一原理开展检测工作的。
二、不同类型表格内容的查重特点
1. 数据表格
数据表格常用于呈现实验结果、调研数据等,是学术论文中的常见形式。若不同论文的数据表格存在 “数据来源相同 + 排列格式相似” 的情况,极易被判定为相似内容。比如在科研论文中,若两篇文献关于某物质物理特性的测量数据表格高度一致,且未标注合理引用,就会被认定为抄袭。
不过,若对相同数据进行合理调整(如修改单位、调整小数位数),并在论文中补充换算说明,可降低相似判定风险。例如,一篇论文以 “米” 为单位记录长度数据,另一篇将相同数据换算为 “厘米” 并说明换算逻辑,查重时就可能被判定为不同内容。
2. 对比表格
对比表格主要用于比较不同对象的特征、参数等。若表格的对比项目、内容排序等相似度过高,会被查重系统重点标记。以手机性能对比表格为例,若两篇论文的表格列标题(如屏幕尺寸、电池容量)与对应品牌的参数数据基本一致,就可能被判定为相似内容。
通过调整表格结构(如增减对比项目、重新排序对比维度),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相似判定。
3. 分类表格
分类表格用于对事物进行分类呈现。若表格的分类标准、类别名称及各类别下的具体内容相似,会触发查重预警。例如在植物分类相关论文中,若两篇文献的分类表格在类别划分、典型植物举例上高度重合,且未标注引用来源,就可能被判定为抄袭。
若想降低相似性,可通过调整分类标准(如从 “按花期分类” 改为 “按生长环境分类”),或重新梳理每个类别下的内容来实现。